中国前首富刘永好的财富人生_励志人物

  • 励志名人名言
  • 728
  • 31
  • 2015-01-15
中国前首富刘永好的财富人生

"食品安全隐患、猪肉价格高居不下、鸡蛋价格上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此类报道背后,中国农牧产业隐藏的深层次困境正露出冰山一角。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农业企业的掌门人,刘永好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建议政府重视解决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台政策支持农业转型。他以"腾农规划"为题目,阐述应如何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打造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刘永好是上世纪90年代名气很大的中国首富,以猪饲料起家。此后,20多年开疆拓土,入股民生银行,让其一度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涉足房地产、化工行业,更令其积累了充足的资本,而兄弟携手创业、分家,新希望系企业发展壮大的故事一直被商界津津乐道。与其同时代创业的企业家,大多难以逃脱衰落的命运,但新希望持续、稳健的发展势头让其在动荡的商业格局中屹立不倒。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农业一度的利润不敌其他商业板块,但刘永好却从未放弃。

刘永好将农业确立为新希望的支柱产业。如果将新希望比作一架飞机,那么农业就是机身,金融和地产则是机翼。在企业内部,他宣扬"反哺"理论--"农业有丰有欠,风险大、利润低,应该用金融和地产的高收益支持农业"。目前,新希望有近7万名员工从事农业,只有300名员工服务于地产业务。刘永好至今仍然保留着"下农村"的习惯。他衣着朴素,行事低调,坐在田间,蹲在地头,走进猪圈,与农民拉家常,"我已经在这个行业30年了,喜欢这个行业"。

四川新津,美丽的西南小城,1951年,刘永好出生在这里,兄弟中排行老四。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四兄弟齐刷刷步入大学校门。1982年,他们开办了育新良种场,养殖良种鸡、鹌鹑,仅用五年时间,刘氏兄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0万。此后,他们将目光瞄准猪饲料,与国际对手正大正面厮杀。"哪里有正大,哪里就有希望"的扩张,奠定了新希望饲料主业的战略布局。1995年,四兄弟划江而治,刘永好旗下拥有21家公司,其中18家是饲料公司,继续以饲料大王征战大江南北。

单飞后的刘永好以南方希望作为传统的饲料产业稳扎稳打,以上市的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短短几年间,他以兼并和收购国营饲料企业、自建新厂的双箭齐发模式实现扩张。虽然饲料业的利润在90年代后期越来越薄,但刘永好有更长远的规划。一方面,到海外建厂为国内饲料业的冬天找寻出路;另一方面,中国农业迄今没有引爆爆发点,国外大规模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是中国产业的未来所在,布局产业链打造规模化养殖大有可为。

后面的这个想法,盘桓在刘永好脑子里已有十年之久。其优势在于,养殖业使用土地少,通过技术和资金,可以实现集中工厂化、规模化,而国外育种、饲料、防疫、治病和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模式相当成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新希望在全国建立了不少示范厂、实验场,有不少养殖专家,具备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可行性。但是,困难也很明显。以猪肉产业链为例,虽然农村和合作养殖(1,500头)的模式经营,预计利润将达到100万。"养猪最困难的是疫情和行情低迷。新希望在行情低迷时提供保护价,疫情时提供保险,服务配套还包括担保流动资金、直供饲料和系统技术。"他说。

越来越多农户向余向前的合作社聚拢,从去年的34户增加到今年的54户。最近一个月,又有4户加入。在新希望的试验尝到甜头的余向前再次押注,将所有的生猪养殖转与新希望合作,并计划再加盖一个占地30亩的原种猪养殖场。不同于大型公司一次性大规模投资实现规模养殖的路径,新希望发展的"余向前"式的合作社,它们如星星之火在乐山壮大起来。其生命力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规避了环保风险。生猪养殖的成本大约70%是饲料,余向前的合作社每年的饲料消耗就是1,000吨左右,新希望联合了余向前这样的大客户。

如果说在刘永好打造的产业链的巨大链条中"余向前们"是一颗颗螺丝钉,那么山东六和等被收购与整合的公司则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锁链。2006年前后,仅仅用了100天时间,刘永好就完成了收购六和的全部法律手续,接手六和45%的股份。另外10%的股份用于管理层激励。山东六和是刘永好为新希望布局的另一枚重要的棋子--打造鸡和鸭的家禽产业链。这家公司是农业大省的饲料大王,其培育的密集开发服务模式创造了中国饲料业的客户最高满意度。收购之初,这家企业就建立了包括饲料、屠宰加工、养殖、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条,年生产饲料240万吨,销售收入75亿。

"关键是人,要让联合体系中的企业和农民获得利益。"刘永好说。在收购六和、成为董事长之后,他只派了总裁和财务总监,原有的创始人继续做副董事长,负责战略、技术和财务。新希望禽类加工全部由六和承担。短短五年间,六和发展成为拥有262家公司的中国最大禽肉加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生产饲料规模达到1,000万吨。未来五年,这个规模还将翻番。

收购壮大发展,是刘永好农业帝国版图扩张中主要的策略。但他从来不用"兼并"和"收购"这类字眼,而是坚持用"联合"与"合作","通过股权、技术、生产模式、经营运作模式的联合,助力新希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牧企业。"他说。收购六和的同一年,刘永好再度出手,控股60%收购北京千喜鹤。后者是北京大型生猪屠宰加工、深加工的企业,年屠宰产能达到500万头,与原有的新希望旗下的美好肉食品牌形成联动,负责产业链的后端深加工。

两家工厂收购的生猪绝大多数来源于新希望前端的养殖,这样就构成了从养殖到深加工的闭环,形成了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这仅仅是刘永好打造全产业链模式的初衷之一,这个模式兑现了其"为耕者谋福利,给食者造福"的承诺,更承载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宏大理想。在他看来,通过科学、现代的养殖手段,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养殖效率,防范疫病;借助农企、农社和农户结合的道路,农民有钱可赚,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可改善城市肉蛋奶供应不足的局面,让老百姓吃上了放心的肉。对企业而言,从种苗、饲料、养殖、屠宰到深加工,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的累积增值达到最大,通过产业链的互补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刘永好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上。在终端领域,前期投资"乐客多"、在上海试水"滋生活"鲜肉连锁店后,刘永好入股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第三大股东。后者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60亿元。与此同时,他还开始布局种植业,虽然涉及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仍然没有出现商机,但刘永好已经开始在粮食收储和生产体系上"做文章",宣布在辽宁投资50亿元,发展包括以辽宁中稻为主体的大米精深加工、一家从事玉米收储的企业以及生猪养殖。

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农业。刘永好的竞争对手名单中不乏互联网精英、成功的实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但他看起来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农业的发展大机会已经来临,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新希望正在以厚积薄发之力频频出手。仅2010年一年,刘永好就完成了8个国家级的龙头企业股权合作,还有几十家市县级的龙头企业。

看似"大跃进"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反复论证。多年商战的历炼,让刘永好对"机会"敏感而谨慎。这源于其投资房地产、化工、乳业等非农业领域时培养的习惯。每当新机会出现,他总是自己查资料,面访业内专家,组织团队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批判"。熟悉他的人说,刘永好是能赚十块就绝不赚九块半的人。不过,他时刻准备踩下刹车:"批判式的项目认证方法,批判的最终目标是把我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