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春节

  • 精选散文
  • 1013
  • 43
  • 2015-04-18
小时候,我们住的地方约有300多户人家。靠山边的一处是整齐地三排住户,前后十八家。听母亲说就在71年,这十八户人家就有十二个孩子出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我们这些猪娃出生以后,母亲就做了节育手术,那时不懂,看着母亲被担架抬回家,我害怕极了,以为妈妈生了重病。
那十八家,每家的孩子大的小的算起来都有七八个,我们家兄妹四个那就算是少的,而且相隔的年龄都差四岁。所以能够想象的出来,一点不愁没孩子玩。那大的小的聚在一起,玩得别提有多过瘾。特别是我们十二个同龄的孩子那聚在一起,俨然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不玩个天翻地覆那是誓不罢休。冲锋仗、捉迷藏、放爬犁、打雪仗、老鹰捉小鸡、跳皮筋……惹得家长经常为了孩子而闹得面红耳赤,数落着对方教育无方,他们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人家孩子们已经重归于好,那流鼻血大打出手事件早就抛在了脑后。
后来家长们被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磨练得也已经麻木不仁。玩你们的,打你们的,吵你们的,骂你们的,家长们就装聋作哑哑,实在听不下去就出来吼两声。有的孩子搞恶作剧,记着有一个婶婶挑水回家的路上,那水桶里总会莫名其妙多出一块大石头;老李大叔家的豌豆刚刚接豆的时候,园杖子总会被拔一个大窟窿,鲜嫩嫩的豌豆就会被洗劫一空;还有那黄黄的大向日葵总会在成熟的时候,就会被掰得体无完肤。谁家要是有栽植草莓的,还没等着红起来,就没影了。这些都是孩子们搞的鬼。惹得大叔大娘们这痛骂,骂谁呀,是你家的孩子领着那些崽子们干的,家有内鬼你防不胜防啊!听着大人们的咆哮声,后背总是有窃窃私语和嘻嘻嘻怪笑的声音。
最令大人们头疼的是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尤其是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打着各自的小玻璃灯笼挨家挨户的乱串,携带着呼呼的凉风和节日的喜庆,在每家的小屋里溜来溜去。大人们叹着气:今晚的这点热乎味全让孩子们给带走了。孩子们走的时候,顺便掠一些糖块,几家下来,兜子里就满了。上半夜,这十八户人家你是别想消停了。
那时孩子们盼年的心情真的是急迫而狂喜的。每天数着日历过日子。盼着穿新衣,盼着吃糖果,盼着吃大肉,盼着吃炸糕。最磨叽的就是缠着大人们给做小灯笼。真的有灵巧的父母,那小灯笼做的绝对是艺术品,基本都是玻璃的。形状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还有纸糊的。我们挑起一根小棍,打着各自的明灯,在胡同里组成灯的长龙。那点燃的小蜡烛照亮了我们的童年,给我们的童年带去了生动而美丽的色彩。
记着自己在八岁的那年,年三十的上午,母亲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糊好了一个大红灯笼,母亲用各色鲜艳的纸剪好了碎头,还剪了几个美丽的生肖图案贴在了大红灯笼的脸膛上。家里的大哥一清早就去了山上,砍了一根十多米长的灯笼杆,立在了家门口。当看着哥哥们试着把灯笼悬在那高高的灯笼杆上的时候,我似乎已经看到了那跳跃着的火苗和透出来的红色的光亮,那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的是无法言表。小时侯对灯笼的衷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那是一种节日的美好象征,那是童年的一种唯美和想象。特别是夜晚来临的时候,每家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天上的时候,那就是灯笼的海洋,染红了天空,照亮了村庄,也明亮了每个人的心膛。哥哥们试完了灯笼,我拎着大红灯笼往家走,可是一个趔趄,整个人趴在了那灯笼上。灯笼扁了,纸也碎了,圆圆的大红灯笼一瞬间就面目全非。我立即大哭,哥哥们以为我害怕被揍,还安慰着我,其实我那是心疼,惋惜、失落,反正很纠结。那年的春节,我们十八户人家,就我家没挂上红灯笼。现在想起了我心里还是酸酸的。
春节的前几天,在我们住着的十八户人家,一大早总会听见肥猪们撕心裂肺的嚎叫声。就在家门前,一个大火炉燃烧着一大锅滚烫的热水,看着那屠夫拿着明晃晃的刺刀,肥猪被几个男人抬到大木板上,肥猪的蹄子被绑在了一起,躺在木板上坐着垂死挣扎。一开始还听见肆虐的大叫,后来哼哼几声便流血而死。不一会的功夫,那头毛茸茸的大黑猪就赤身裸体,被四分五裂。那时的猪肉真的是香。那可是纯纯的苞米茬子猪。不像现在什么瘦肉精还有饲料吹起来的猪全都是害人猪。
那时邻居们谁家杀了猪都会分给左邻右舍的,一斤二斤就是表示些心意。在童年的记忆中,平常的日子好像总是紧巴巴的,可是春节的那几天,每家每户都像不过了似得,杀鸡宰猪,把这一年好吃的东西必须要在春节的这些天要消化掉。就这么个生活,孩子们能不盼过年吗!年好过,春难熬,好吃好喝的差不多了,日子又开始了捉襟见肘。
现在回忆起来我还在窃笑。记着有一年过春节之前,母亲炸了一盆油炸糕。看着母亲放在了橱柜上,我就如同猫见了鱼一样,开始天天惦记着。春节那天,母亲拿下盆子揭开布帘的时候,我依然记着母亲那惊讶的眼神。母亲简直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明明是满满的一盆子油炸糕,怎么几天的功夫就没了一半?后来死无对证,这件事都栽赃给了哥哥姐姐们。想想心里还有愧,其实都是我每天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扎着小板凳偷摸几个吃。当时还给和一起玩的小伙伴们馋的够呛。
春节的时候,穿新衣应该是最喜悦和兴奋的事情。那时的男孩们就是一色的蓝,深蓝,浅蓝,淡蓝。女孩们就是红格、绿格、小碎花。就在春节的那一天,男孩们都成了漂亮的小公子,女孩们也成了美丽的小公主。特别是听见大人们的夸奖声的时候,心里美的就如同绽放的雪花,飘逸而美丽。我们异口同声地去给叔叔大娘们拜新年,家家都要去。看着叔叔婶婶们满含着笑意接待着我们,又是瓜子又是花生,把我们兜子里都赛的满满的。
那时新衣服的兜子里没有现在孩子兜里装着的全是压岁钱,而且半兜子里装着的都是鞭炮。在放鞭炮之前,大人们总会把一连连的鞭炮放在热乎的地方,说是怕受潮,热乎热乎放起来更响亮。哥哥们提前把鞭炮扯开,顺着火焰绳,一会的功夫就会拆下来一堆。
从初一到十五,那鞭炮声总是不绝于耳,孩子们有的特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往人家的院子里扔上几枚,气得大人们受了惊吓不住的骂。忘记了自己是几岁的那年,因为鞭炮没及时扔出去,自己的手指头绷得血肉模糊。可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在过春节的时候,还是兴趣盎然。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不受伤,把鞭炮插在雪里然后点燃。随着砰砰的作响,那心里也乐开了花。
儿时的年味那么浓烈那么深情,儿时的年味是那么丰盈那么真实,儿时的年味是那么喜悦而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伙伴也已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当红红的大红灯笼再次亮起的时候,不知道他们也在是否回忆着那动人而美妙的日子?那样快活的节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是缠绕在心里的感动和温暖随着时日的增长却越来越炙热,那些永远不曾逝去的记忆越来越深刻的在心里翻腾。
步入中年的自己,每次春节来临的时候却越发的感觉疲惫不堪,娘家的,婆家的,自家的,大扫除,蒸干粮,购年货,打点人情,走亲戚。儿时的无忧无虑,儿时的心花怒放,儿时的美丽遐想,儿时的纯真朴实,儿时的天真烂漫已经在让岁月涤荡的荡然无存,除了义务,除了责任,除了应付,除了情非得已,除了还有那增长的岁月,我想也就只剩下那无法磨灭的亲情了。
每次春节,必然是要和父母们在一起过的。因为爸爸妈妈就是家,那是有爱的地方,那是有情的地方,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定要回家。忙碌的日子,常常让我们忽略了父母的存在,所以就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在一起,享受节日的快乐,享受父母的唠叨。真的庆幸还有母亲疼,还有母亲爱。没有了父亲在一起过春节,才真正感受再也没有了父亲的呵护关爱了,除了对他重重的思念,我们都无法在互相给与了。珍惜岁月,珍惜亲人!(文/冷月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