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佛心

  • 精选散文
  • 724
  • 84
  • 2015-04-18
一个四月的雨天,有朋携妻从远方来访,极度兴奋,语尽酒酣之后,便冒雨相携去看“金山寺”。去时春雨正浓,通往金山寺的路上少了昔日的喧嚣与繁杂,多了雨天的宁静与肃穆。
到了的时候,早已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寺院里徘徊逗留……本以为今天不可能有人来这里的,却也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这不禁使我想起明末清初散文大家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中的情景——世上还真是“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和三个同学在斜风细雨里边走边谈,向他们不停地讲述着寺院的历史渊源、古迹名人。我在滔滔不绝添枝加叶地讲述过程中,竟然也深为当地人能把这一不靠山二不靠水的平原,与大唐圣僧——唐僧扯上渊源感到意外的惊奇与兴奋。不避风,任雨淋,趁着酒兴高谈阔论,这不禁又让我找到了十几年前那种海阔天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感觉。友妻不和我们几个醉汉一道,她只顾撑着伞护着儿子,走在前面,直奔大雄宝殿。她,我是早就见过一面的,给我留下的影响是一个既开朗,又懂得生活的人。
大雄宝殿里大慈大悲的弥勒佛千年如一,终日眯眯笑着,他那似睁非睁的法眼,似乎要洞穿每位踏进这道门槛人的内心世界,然后都报以天机不可泄露的一笑,给人一种佛法无边的感觉。不绝于耳的禅音,似乎也正悄悄敲开世俗之人的心门,心静如止水的感觉顿然而生,仿佛置身幽云古刹,面对青灯古佛一般。佛香升出的袅袅烟雾,正围绕着几个盘漆而坐虔心听佛的人,丝丝缕缕不肯散去。打坐听法的信客似乎也得到了神的认可与偏爱,都面带安详与和悦,给人一种陶醉与超脱的欣悦感觉。静静地听着从他们口中颂出的优美禅音,平静的心海中不再有一丝起伏的涟漪,似乎有一种超然的力量让人周身肃静,血流顿止。
我知道,友妻是不信佛的。然而在这肃穆寂静的感召下,她静静地肃立于佛前,双手合十,轻轻拉着身边略有惊怵的儿子,慢慢屈身下跪,对视着佛那双通心的慧眼,双目微闭,虔心地磕了三个头。我并不觉得友妻可笑,因为今天的氛围没有讪笑别人的理由。我和三位同窗见此情景,相顾一视,自我开始,依次站在佛前,双手合十,深深一躬。我不知道他们在鞠躬时,是否许了下了什么愿望,但,我是没有的,我只是觉得佛的宽容、慈悲、无争和带给我的那份超然的平静,就足以让我稽首的了。
雨下得越来愈大了,渐渐刮起了不小的风。我们只好躲在回廊里,遥望点指着远处“云台”里的观音像,风雨飘摇中,神像依然显得具有非凡的神韵,俨然正在风雨兼程地去度苦济难。不仅于此,更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是一位法师,她身着僧衣,漫步雨中,正绕着观音莲花宝座一步一头地顶礼膜拜,是那样的虔诚,丝毫没有因为风雨的吹打而加快了膜拜的速度,减少了叩头的次数。我们惊讶无语,只是静静地看着……
“不去地狱玩了”,这是大家商议后的决定,因为担心地狱里血腥的幻景会惊吓了孩子无邪的心灵。
回来的路上,大家静默无语。平日里,芸芸众生你来我往,求神拜佛的人很多,各怀心态:祈福消灾的、烧香还愿的、求官求财的……哪一样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一抹贪心。或许,他们看中了佛无边的法力和大慈大悲的胸怀,他们才敢在佛的面前坦然自己的罪过和奢望。其实,佛的灵验不是来帮助人勾销罪责与满足奢望,而是平息他那颗不安的俗欲之心。我想:用日常的佛心礼佛,就像那风雨中拜佛的居士一样,能让自己静下来,也就和神就结下了保佑的缘分。
其实,生活真的亦该如此。(文/清风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