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 精选散文
- 809
- 39
- 2015-04-18
我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34年出生在浙西南景宁县一个偏僻的村庄,解放前他的身份是贫农,由于家境贫寒,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小时候爷爷家一共有五个子女,我的父亲是老大,在私塾读了一年书就不让他读了,于是九岁的他就跟随爷爷放牛放羊,长大一点之后他就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到农地里干活。解放后,父亲在农村里插秧、耕地、打稻谷样样能干,没过几年他逐渐成为生产队的骨干能手,后来经生产队全体成员推荐他当上了第一生产队的队长,那一年,他才23岁。在老家,每年端午节家家门口订上菖蒲叶过端午节,父亲就会到田野里摸田螺给孩子们吃,当我们在餐桌上喝雄黄酒、吃杨梅,品味美味的田螺感觉是那样的惬意。有一次父亲与村里的年轻人争执被打了一个耳光,家人觉得一定要报仇所受的欺侮,父亲则是微微一笑,坚决制止我们的冲动言行,后来我们理解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他隐忍的态度也让我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亲恋爱了。我父亲是生产队长,我母亲则是优秀的共青团员,他们一共养育了六个孩子。有一年夏天,我的大哥和同村的孩子一起砍柴,回家的时候经过一处水潭,由于天气炎热,有几个小孩就下水游泳,不一会儿有个孩子腿抽筋了,我大哥看到形势不妙,立即跳入水中急救。平静的水潭深浅不一,那些年幼的孩子一边挣扎一边下沉,不幸的是潭水最终夺去了三个年仅13岁孩子的生命。这件事情成为父亲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那一年我才4岁,于是父亲规定不准我和兄弟姐妹游泳,因为大哥在水塘救人被淹的教训让他惊魂失魄。在父亲的心中,生命是那么的不可一击,转眼间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地懂事,可是初中毕业的时候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我的心情很郁闷,父亲的心也很沉重。后来我和朋友一起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师范学校,父亲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他激动地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我家里宰杀了一头大猪,然后欣喜地邀请亲朋好友聚餐。在我读师范的日子里,我经常会想起父亲埋藏在心底的爱,于是我更加发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我的父亲不仅是农民,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菇民。重阳节过后,大约在农历十月左右父亲和朋友们就要张罗着外出江西、福建等地的深山老林做香菇。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收到父亲写来的书信,这是全家人最高兴的事情。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很多字不会写,但是他的信却是字字珠玑,让我看了深受感动。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让我帮忙记账,可是有些字我不会写,后来我就向老农请教和翻阅字典,例如牛轭,意思是架在牛脖子上的曲木,父亲让我查阅字典之后就会耐心地向我解释,让我明白了更多的农事活动并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从小耳濡目染对他油然而生的敬意在心底涌现。清明时节我们家最大的喜事就是盼望父亲回家,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好吃的东西,还有新衣服穿,直到我参加工作在学校当老师,父亲还给我买西服,有一年父亲还买回来一只收音机,真是让我爱不释手。
1998年的春天,父亲依然和伙计们在外地做香菇。有一天,他感觉头疼很厉害,伙伴们立刻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我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当我陪着父亲看病的时候,我是牵着他的手的,可是想不到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当我和妹妹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合拢双眼离我们而去,我们心如刀割,无比的悲痛让我们感觉天就要塌下来似的。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每当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就会让我回到童年的快乐时光。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话语不多的一个人,他就像大山一样默默无语,然而他却是个有理、有节、有义之人,吃苦在前,吃亏是福,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在我身上延续使我受用终身。(文/刘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