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江总#的相关作品[江总] 应诏诗[江总] 姬人怨服散篇[江总] 姬人怨[江总] 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江总] 别永新侯[江总] 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江总] 赋得三五明月满诗[江总] 赋得谒帝承明庐诗[江总] 夏日还山庭诗[江总] 春夜山庭诗[江总] 岁暮还宅诗[江总] 幷州羊肠坂诗[江总] 赋得空闺怨诗[江总] 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江总] 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诗[江总] 侍宴瑶泉殿诗[江总] 侍宴临芳殿诗[江总] 在陈旦解酲共哭顾舍人诗[江总] 和张记室源伤往诗[江总] 山庭春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