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当时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战派人士和全国军民的响应。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进入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句中那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不要说在当时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现在去读,也给人增添信心和勇气。
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过的“大家齐唱《大风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歌词,而这类歌词,对于山河破碎的国家,对于大批背井离乡的人民,对于求功心切的韩侂胄,无疑都是一种鼓舞。第二、语言流利、洒脱,具有辛词酣畅淋漓的情味。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几种语言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一、口语和熟语,如“大家齐唱”、“四方来贺”、“谋臣尊俎”、“将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两则与《史记》两则。这些词语由于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因而读来亲切明快,一气呵成。
刘过#的相关作品[刘过] 醉中偶成[刘过] 自宣溪过早禾渡·梅欲搀春菊送秋[刘过] 自宣溪过早禾渡·雨后斜阳未见晴[刘过] 赠永嘉张相士[刘过] 赠刘叔拟招山[刘过] 与青原正庵老[刘过] 游灵岩[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药圃[刘过] 游古仙岩[刘过] 元宵偶书[刘过] 雨华台次胡仲芳韵[刘过] 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饮绿[刘过] 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漱玉[刘过] 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蟠谷[刘过] 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含晖[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深秀[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桂壑[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谷口[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高碧[刘过] 弋阳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