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 影视台词
  • 1100
  • 7
  • 2015-04-07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不知道老路易读的是卢梭的哪些书,里面有没有这部遗作?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与安宁,所以我只关注我自己。我将把我最后的这些日子用来研究我自己,我将整个儿地投入与我自己的灵魂甜蜜温馨的交谈之中,我的灵魂是他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复述作为"人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卢梭那悲伤动荡的一生,他耀眼的声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结局。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这样的名人,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首先卢梭告诉我们的对待逆境的态度。"逆境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这位老师收取的学费着实太高了,我们从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们为此付出的。"通常在一些泛滥的心灵鸡汤等书本中,我们看到的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卢梭不愧是一个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逆境的双面效应,他并没有过份夸大逆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效应。"有的厄运当然有可能会使心灵变得崇高坚强起来,然而有的厄运却会使心灵遭受打击,从而扼杀了它,就是这种厄运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不会嘲笑卢梭的软弱,反而会感动于他的真实。是的,我讨厌看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字,那些所谓的伟人,如先知般启示我们人生的哲理,然而他们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高高在上,我对他们写的哲理心存怀疑。而卢梭,他的真实他的坦然让我心存欢喜。  其次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卢梭所描述的安宁的状态。"一天之中,只有在这孤独沉思的时刻,我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我,我才完全属于我自己,没有牵挂,不受妨碍。我习惯了心安为家,终于几乎忘却了所有的苦难,不再觉得痛了,就这样我才亲身体会到幸福的真正源泉就在我们自身,别人的所作所为又怎能让懂得追求幸福的人身处惨境呢?" 卢梭最后的宁静,是以生命的颠沛作为代价的;而他最后的美丽憧憬,恰恰是最恶劣的环境逼出来的。"我必须在冬天才能描绘春天,必须蛰居在自己的斗室中才能描绘美丽的风景。我曾说过多次,如果我被监禁在巴士底狱,我一定绘出一幅自由之图。"卢梭一开始也是被迫孤独着,他那多愁善感的心也曾为孤独的来袭而痛苦,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矛盾重重的卢梭,然而正是这种一览无余的矛盾使卢梭更为真实,更为感人和亲切。是的,他也曾在书中抱怨那些人对他的诽谤,他也曾哀叹命运的不公,但是他终于从孤独中走出,学会了享受孤独,或者说他感受到了更高境界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是的,卢梭说的真好,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最后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的魅力却与日俱增,直到最后,它会给人一种极致的幸福。"在这里卢梭发现了生活中快乐的奥秘。他也承认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状态,然而这种发现并不流于悲观,他告诉我们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