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上)

  • 岁月静好
  • 2273
  • 5
  • 2015-04-28

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里说,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罗素的这段文字让我反思,是否真有必要跟别人理论。


《相对论》提出的时候,那么多人质疑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一个个跟他们理论吗?达芬奇会给看不懂他画的人讲色彩吗。毕加索会给看不懂他画的人讲线条吗。贝多芬也不会因为你弹不了他的曲就来指导你。


一个人站在山顶,描绘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山腰的人说:你瞎说,我根本就没看到,这世界不是你所说的那样的。山顶的人再怎么解释对方也不能接受。除非他们自己爬到山顶。


爱因斯坦没有搭理他们,只是自顾自做自己的研究,接着演算他的公式。


爬山的人,不该把时间浪费在跟后面的人争执,自顾自往上爬就是了。有人能跟上你的节奏,就跟,跟不上,你不必把心思心思浪费在他们身上。


有些风景,你爬到一定的高度才看得到,有些道理,你有过一定的阅历、经历才能明白。对方阅历不够,智商太低,你不必弯下腰与对方纠缠。


比如,很多人喜欢讲:不是一直这样吗?


稍微用心看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记得,《狂人日记》里有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或者稍微研读一下《苏菲的世界》就知道,真理也具有客观性,很容易被当下的历史局限。


很多答案都在书里讲得很明白,大家懒得去看而已。或者更惨,看了,却不知道思考。





《苏菲的世界》里几次提到歌德的一句话: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所谓汲取,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思考。


许多人都说,他们看了很多书,却没用。


这个问题孔圣人早在《论语》里就讲过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些人,一天到晚想得太多,不看书,心浮气躁,自以为很懂,其实逻辑错误一大堆,看看书就明白自己有多鼠目寸光。有些人,看了很多书,一天到晚都在看书,却不晓得思考、对比、提炼,看了也是白费,充数字罢了。


要知道,这世上有一群人,他们痴迷于求知,却从无创作。而创作,正是整理思考的最佳途径。

许多人懒于思考,只喜欢阅读,跟着作者的思想走。我喜欢博览群书,对比思考,然后整理写下自己的看法,让别人跟着我的思想走。







社交网络是很恐怖的事。大家只在网上发自己的美照、值得炫耀的东西,却从来不揭自己的伤疤。


于是很多人觉得,大家都这么好,只有我是不好的,心浮气躁,要跟人家比。更有的,心生嫉妒。


有句话说得好,眼不见为净。


心静下来了,才好用心读书,用心写作,用心,往前走。


别人的事,我不在乎。我只在乎自己。


社交网络的另一处恐怖在于,从前你只看到你喜欢的东西,现在因为社交分享,你会看到你的朋友可能分享了一些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东西。


同样,你所写的东西也有可能被不喜欢这个话题或者不懂这个话题的人看到。于是就发生了些不愉快的事。比如,不专业的疑问、低水准的质疑、不加思考的反诘、自以为是的讽刺、狂妄自大的论断、不切实际的妄想。


我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既无意义又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上。





舒本华有一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你可以选择在原处不停地跟周遭不解的人解释你为何这么做,让他们理解你,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讲,自顾自往前走。


生活上,我觉得人人平等,谁都可以做朋友。但思想上,我不需要任何一个朋友来扯我的后腿。我所要学习的,书上都有。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人们讲得很清楚。死后不足三十年写的东西,无论作品,还是评价,包括我自己的,我都不会看。


你要全天下的人都理解你,赞同你,支持你,我不反对。我不要。我不想成为一个庸俗的人。十年百年后,当我们死去,质疑我们的人同样死去,后人看到的是裹足不前、原地打转的你,还是一直奔跑、走到远方的我?


我宁愿孤独。我享受一个人的孤独的状态。一个人的状态永远是最好的。没人打搅,心无旁骛,才好安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甚至懒得跟身边的人说话。我不需要与人讨论,我想知道的,我所疑惑的,书里都告诉我了。书看多了,自然明辨是非,知晓对错。有些道理我自己懂就好,不必强行让别人接受,别人不懂没关系,我没必要一个个去说服。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讲过一段话: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乡巴佬、小市民才那样。有识之士不会如法炮制,取羞于人。


我时常关注一些流行的电视剧、畅销书,然后提醒自己,这些电视剧、这些书千万别看。要看,等个三五年,如果它们还有再看的价值,我再斟酌要不要看。


传媒的恐怖在于,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传媒制作人展现给你看的。每年制作许多电视剧,而你看到的那一部,只是电视台选给你看的。你将会喜欢哪个演员,也是电视台、导演挑的。


我不想要别人赋予我价值观。尤其是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朝令夕改。流行的,最靠不住。


如果一本书过上三十年还有人看,可见里面说的东西经得住时间,不是被时效性局限的。我才会去看。







《白鹿原》里朱先生说: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己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


有些书,我看不到一遍就不想再看。有些书,我看了第一遍还看第二遍。


我跟自己说,千万不要追求数量。一本好书,值得看十遍都不为过。要用心看,而不是为了看完赶紧看。里面的句子要用心体味。用心写读书笔记。但凡让我有所思考的,都要记下来,甚至背下来。


人,是越懒越懒的。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



随感: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下)